2021年9月25日,2021“心境空间 构筑和谐”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展在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举办。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主办,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承办。展览以“美术 艺术 科学 技术”为主题,意在引导参展院校师生团体探究如何将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互融合,达成社会、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大展场地

本届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展自启动仪式以来,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院校师生团体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大展组委会共收到来自于70余所院校的200余组作品投稿。经过预选评审,共选出74组作品入围。受疫情影响,共有53件作品的代表队来到研究院进行现场搭建,15件作品参与线上评选。最终现场搭建成果经过严格评选,共评选出10件匠心构筑作品,10件创新创意作品,54件入围作品。

由我院环境设计系郝卫国老师、陈高明老师指导,詹泞伊、刘诗雨、孙赢、任新月、刘育豪、张一得、于泽明、黄昱铭八位同学完成的作品——“重明”获评“创新创意作品”。

大展当日盛况

老师同学们合影

创作理念

手模照片

“我有志于丹青,而后于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不迷于物欲,无忘于本心。”

我们的作品由冯骥才先生《漩涡里》得来灵感,空间形态如漩涡般层叠起伏,富有层次感;整体流线为首尾相接的两个圆形,隧道一高一矮,错落间为成人与儿童设计两条不同的通道。形态化用波涛与水浪的片状翻转形态,内部空间构造将漩涡向心性融入其中,由入口的局促狭窄到后来的开阔明亮,如同其心境,从迷茫困惑走向豁达从容。

白日里阳光透过板片空隙洒落碎影,使空间不显沉闷;夜晚于收尾相接处闭合圆形内放置一盏明灯,形成放射状光影铺满路途。保初心,历坎坷;随光而进,寻明而出。循心底微光,于水尽山穷后重明。

模型渲染夜景

方案图纸

创作过程

搭建准备

在得知活动后,我们建造组成员们积极展开了准备。从主旨出发,思考构筑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关系、构筑物与人体尺度、流线的关系,结合瓦楞纸板材料特性,挖掘更多构筑方式与空间可能。

我们从单体连接与整体形态两方面展开探讨,为了达到艺术美观性与空间感的协调并存,经过几轮方案筛选,初步确定了建构造型方案。

方案1.0

随后我们又展开探讨,研究单体连接方式以适应整体造型的转折变化。经过大量的探索与改进,我们达到了通过研发各种型号的单体板材从而营造不同曲线弯折变化的目的。通过改变单体横版两边与竖版连接的角度来控制横向的弧度,改变竖版的开槽角度以控制纵向弧度,同时变换横版开槽方向调整单体连接的延伸方向。经过大量的模型推演试验,结合空间效果与流线,我们制作出了十余种型号的单体零件,确定最终方案。

模型2.0

手工模型不可避免存在误差,为了保证现场搭建的效果,我们通过预演搭建不断改进。在预演搭建过程中,遇到过许多概念设计时不曾考虑到的实际问题,团队一边搭建一边改善。

加工过程几经坎坷。由于机刻师傅出差与材料运输时间矛盾,无法刻印;又因为课业繁忙,团队成员们只能利用课余碎片时间,深夜手工加工材料,将上千块板材按编号分类整合,并装箱带去大展现场。

切板--装箱

大赛前一天,一切就绪,准备前往青岛参展。

大赛前一晚依然没有松懈

搭建过程

2021年9月25日,清晨6点,在天空微微亮起晨光、下起小雨时,霍格沃茨魔法队的成员们就已经来到清华青岛艺术研究院1号楼大厅签到、合照。大展即将拉开序幕。

上午7时30分,在研究院1号楼大厅进行大展启动仪式。仪式上,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苏丹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

上午8时,搭建正式开始。由于室外下雨且风大,所有参展团队移至室内搭建。按照分配好的任务,队员们分成三组,拿上自己所需要的板材型号,分别同时进行方案三个部分的搭建。

现场搭建过程中,整个团队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将整个模型分解成了多个部分进行搭建,共同向前推进,与此同时,队员们也在加紧单体模块的生产。每位队员各司其职,共同为了模型的搭建而努力。

同学们分组开始搭建

初步外轮廓成型

向上发展

为中途参观的老师们讲解方案并聆听指导

搭建到中期,发现了前期过于匆忙而遗留下来的一些疏漏,比如弧度过大,比如板材数量不够等问题,队员们开始争分夺秒,迅速应变,紧张忐忑的同时手上工作丝毫不乱。

成型

内部空间与光影效果

经过八小时奋战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由理论投入到现实层面上的困难,比如个别部分受力太大导致变形、单体的误差积累超出预期等,但是所有的问题都无一例外地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解决。终于,在规定的最后时刻,我们成功地将模型间的各个部分连接到了一起。随着最后一条吊装的完成,于下午15时50分,“重明”搭建完成。

最终的场地清扫完成后,于16时30分,我们向大展评委展示了我们的作品——定方案时头脑风暴的激烈、漫长地精心雕琢方案、投稿时的忐忑、前期准备的焦急、现场搭建的临场应变——这长达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略有遗憾由于搭建场地临时调整到室内,无法看到预想中阳光透过纸板缝隙洒落下的斑驳碎影;由于搭建截止时间为下午,客观上无法营造预设中的夜景效果,但结果已经非常令人满足了。

老师同学们与作品合影

专家点评

为了保证评审的公平,在评委评审时所有团队都被要求离开场馆,大家只能怀着忐忑之心静静等待宣布结果。

颁奖典礼

代表上台领奖

晚上19时30分,颁奖晚会在研究院1号厅举行。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通过视频致辞。颁奖典礼与致辞交替进行,各位评委对参展作品进行细致的点评。经过漫长而焦急的等待,最终,beat365平台作品《重明》荣获“创新创意作品”。

赛后感悟

三个月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概念的重要性:我们作品的概念来源于冯骥才先生的《漩涡里》,表达一种不畏艰难险阻,追求初心梦想的心境状态,这个概念贯穿了我们设计的始终。

我们体会到了单体的重要性。在选择单体生成的方式时,很多弧度的变化都是由单体上很细节的切口变化导致的,在设计中就要非常精确的计算,精益求精,很小的偏差就会在搭建时变成很大的问题。

我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从一开始的集思广益,到板材单体制作时的流水线,再到最后现场搭建面对突发意外的团结一心,如果没有这么多的默契,就不会有这样完美的展现。

参展队员及指导老师

20级环境设计:詹泞伊、刘诗雨、孙赢、任新月;

20级城乡规划:刘育豪、张一得;

20级建筑学:于泽明;

19级建筑学:黄昱明;

指导老师:郝卫国、陈高明